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,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。当前,国际贸易环境严峻复杂,商务领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,需要商务人坚持不懈地加以探索和思考,及时总结新做法新经验,推动商务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,为义乌发展“再创辉煌”贡献更多商务力量。为此,我局结合主题教育,全面贯彻落实“四大双千”活动,组织全局干部围绕“地瓜经济”提能升级、贸易新业态、消费新热点等课题开展调研,并策划推出“商务人话商务事”系列展示调研成果。
义乌是近200万家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,也是全国外贸的风向标。近年来,义乌的进出口规模持续攀升,2022年出口已突破四千亿元大关,进口连续三年翻番增长,“市场采购+跨境电商”、集拼出口转口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,外贸企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升。为更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,推动外贸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,需要引才、育才、留才多管齐下,从改善人才集聚环境、搭建交流平台、强化政策赋能等方面发力,真正让外贸人才愿意来、留得住。
义乌外贸领域主要是流通型外贸企业、货代物流企业、生产型外贸企业三种。按照2022年有实绩的情况统计,流通型外贸企业有5400多家,货代物流企业1000多家,生产型外贸企业1100多家。我局选取其中的335家重点代表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,调研结果反馈如下:
有10.26%的企业表示外贸人才满足率不好(50%以下),28.2%的企业表示外贸人才满足率一般(50-75%),25.64%的企业表示外贸人才满足率好(75-90%),35.9%的企业表示外贸人才满足情况很好(90%以上)。
有64.1%的企业反馈需要外贸销售人员,平均每家需求人数在3-4人;有33.3%的企业反馈需要货代物流操作人员,平均每家需求人数在2-3人;有15.4%的企业反馈需要财会、法务、外派等人员,平均每家需求1-2人。
有71.8%的企业反馈需要英语类人才,平均每家需求人数在2-3人;有33.3%的企业反馈需要小语种人才,平均每家需求人数在1-2人,需求数量依次为阿拉伯语、西班牙语、俄语。
有76.9%的企业反馈需要本科人才,有35.9%的企业反馈需要专科人才,仅有7.7%的企业反馈需要研究生以上人才或者外籍人才。
义乌作为县级城市,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,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、基础配套设施、就业创业机会和人才发展预期等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,使得对人才的吸引集聚能力较弱。座谈会上大多数企业表示:义乌的城市能级不足导致难以吸引人才,同等的岗位在义乌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。
座谈中多家企业反映我市缺少外贸人才类的招聘会,无法充分实现人才与企业间的供需对接;另外,企业引进的人才少有机会参与提升业务技能的培训,难以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。
目前,我市对外贸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,较难满足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对福利待遇的需求,导致政策不吸引人、留不住人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.77%的企业表示住房保障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人才政策存在不足。
一是建设人才集聚平台。突出“产城人”融合发展理念,做强产业平台聚才引擎,积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、物流园、侨商大厦等平台载体,招引优质企业入驻,并提供相应的商务配套、生活配套等服务设施,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办公环境、人居环境。
二是培育优质本土企业。开展金银牌贸易商、市场采购认证组货人以及金银牌组货人评定工作,通过梯队培训扶持等方式,培育一批外贸“小巨人”,增强对外贸人才的吸引力。
一是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。义乌创发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建议,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增加招聘会场次,便于避开与大城市的正面竞争。我局将配合组织部、人社局等单位,定期举办精准匹配外贸行业需求的招聘会,针对企业需求强烈的高水平英语人才、小语种人才、外贸销售人才等进行专项招引,形成品牌化的招聘活动,并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义乌企业专场招聘会的频次,减小人才招聘竞争压力。
二是搭建行业人才交流平台。多家企业在座谈中反馈,我市外贸企业交流会较少,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间缺少交流机会,不利于企业之间及时学习交流人才培育经验。我局将协同相关部门增加行业交流会的场次,推动组建外贸企业HR联盟,打破企业间的沟通障碍,助力企业相互借鉴人才引育经验,从而提升人才素质。
三是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。充分发挥贸促会、国际商会、商法服务中心等组织作用,着眼贸易风险保障、企业权益保护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等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举办论坛培训等活动,为企业人才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条件。
一是加快政策出台落地。我局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(人才办)做好商贸人才相关工作,制定商贸人才细化评价标准,组织开展商务系统人才的选拔申报、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。同时,积极与人社局、人才集团等部门做好人才政策对接,为外贸人才争取高品质人才长租公寓等福利保障,真正实现人才“安居”“乐业”。
二是扩宽政策宣传渠道。利用微信公众号、手机短信以及政府门户网站进行线上宣传,同时在线下开展政策宣讲会、点对点送政策上门等活动,全方位扩大人才政策宣传覆盖面。